这些项目是我们力求项目开发在综合收入增长中起作用所需重要的一步。
历时一年的欧盟光伏反倾销近日尘埃落定。业内人士认为,光伏企业应该抓住当前的机会,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业务转型,将主导产品从低端光伏组件为主转变为并网离网电站、屋顶电站、光伏应用、光伏项目整体系统解决方案等业务,占领高端市场,带动光伏产业升级;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关键设备,实现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加大对现有光伏组件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光电转化效率,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
反倾销调查重创企业和解之前,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以及临时反倾销措施已然对光伏企业造成巨大伤害。据陶训圣透露,在国内,大企业已经开始了频频的抢单动作,尽管分布式光伏还尚欠政策火候,但0.42元/千瓦时的分布式电量补贴,也让国内分布式呈现可操作性曙光。多年来,青岛光伏80%依靠出口,美国、欧盟市场占出口额的40%50%。如果升到47.6%,那就完全没有回旋余地了,我们跟欧洲本土产品相比,将完全丧失竞争力。2012年我省对欧盟出口光伏产品4.3亿美元,今年15月,全省出口额不到8000万美元,同比下降超过60%。
其他未承诺企业将被征收47.6%(非承诺的应诉企业)或67.9%(非应诉企业)的反倾销税,有效期至2015年年底。当然,这要建立在企业能够保住欧盟市场的前提下。随之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国有银行的坏账问题、风控问题将会公之于众,且不说来自阿里巴巴、苏宁等门外汉的冲击,就连外资银行、民资银行的竞争都够国有商业银行喝上一壶。
这种对国家层面资金的依赖很容易使企业滋生惰性情绪,更不利于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煤炭企业生存困境日益凸显,煤企嗷嗷待哺、需要国家给予资金支持;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国企央企需要国家财政支持;铁路、公路亏损严重,需要国家及早放款;有色金属冶炼、石化、进口天然气更是亏损连连;加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国家扶持,国库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负担,仿若只要国家不补贴,各个产业都没有发展空间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没钱!在不允许发行地方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已经负债累累,铁路、公路、地铁、轻轨、城市基建已将地方政府的小金库掏空,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一触即发。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目前来看,光伏业的融资渠道基本被堵死,企业资金链已经岌岌可危,传统方式已经无法破解资金缺口。
双反的负面影响早已显现出来,国家层面正在规划和制定多项政策帮助光伏企业企稳回暖,示范区工程的颁布也一度受到了光伏巨头的热烈欢迎。仅仅是偿还现有债务利息便将地方政府给羁绊住,其哪来多余钱财倾注光伏业? 银行系统:银行系统没钱!理财产品肆意发行、表外业务占比过重、市场风险极有可能失控,银行当下的生存环境已经不比当初。
然而,补贴政策如何落实才是关键所在。光伏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对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各方面工作若无法有效配合,则光伏业市场的进程恐将受到严重阻碍。国家: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不能一味的向国家政府要钱。一方面,煤炭企业、火电企业的投资规模应大幅缩减,将剩余资金逐渐向新能源领域投入,尽早实现转型,尤其是贵州地区中小煤矿更可以借此机会退出该行业;另一方面,钢铁、船舶、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都面临着兼并重组的重点工作,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首要难题,有关企业不妨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逐步、有序的较少相关项目的上马,将多余资金转向光伏领域。
银行系统对光伏的信贷政策早已收缩,即便是在国家明确指令下再行放开贷款政策,国有银行恐也力不从心。股市、债市、投资者:当下是光伏业最黑暗的时刻,光伏企业的营收状况不甚良好,上市公司亏损连连、鲜有盈利能力,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很难融到资金。任浩宁指出,当下能为光伏企业提供资金的渠道非常狭窄,然而加快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积极引导各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进入光伏领域或是良好的解决措施。而投资者对光伏业的盈利前景并不太看好,尤其是当补贴政策、并网政策都无法有效落实之时,投资者投资光伏电站的积极性并不高,光伏企业也很难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加之地方政府在稳增长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GDP增速还需要保、大型项目还需要上、地方国企还需要补贴任浩宁指出,当下能为光伏企业提供资金的渠道非常狭窄,然而加快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积极引导各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进入光伏领域或是良好的解决措施。
股市、债市、投资者:当下是光伏业最黑暗的时刻,光伏企业的营收状况不甚良好,上市公司亏损连连、鲜有盈利能力,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很难融到资金。一方面,煤炭企业、火电企业的投资规模应大幅缩减,将剩余资金逐渐向新能源领域投入,尽早实现转型,尤其是贵州地区中小煤矿更可以借此机会退出该行业;另一方面,钢铁、船舶、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都面临着兼并重组的重点工作,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首要难题,有关企业不妨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逐步、有序的较少相关项目的上马,将多余资金转向光伏领域。
煤炭企业生存困境日益凸显,煤企嗷嗷待哺、需要国家给予资金支持;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国企央企需要国家财政支持;铁路、公路亏损严重,需要国家及早放款;有色金属冶炼、石化、进口天然气更是亏损连连;加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国家扶持,国库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负担,仿若只要国家不补贴,各个产业都没有发展空间了。这种对国家层面资金的依赖很容易使企业滋生惰性情绪,更不利于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加之地方政府在稳增长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GDP增速还需要保、大型项目还需要上、地方国企还需要补贴。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没钱!在不允许发行地方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已经负债累累,铁路、公路、地铁、轻轨、城市基建已将地方政府的小金库掏空,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一触即发。银行系统对光伏的信贷政策早已收缩,即便是在国家明确指令下再行放开贷款政策,国有银行恐也力不从心。国家: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不能一味的向国家政府要钱。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目前来看,光伏业的融资渠道基本被堵死,企业资金链已经岌岌可危,传统方式已经无法破解资金缺口。而投资者对光伏业的盈利前景并不太看好,尤其是当补贴政策、并网政策都无法有效落实之时,投资者投资光伏电站的积极性并不高,光伏企业也很难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光伏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对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各方面工作若无法有效配合,则光伏业市场的进程恐将受到严重阻碍。双反的负面影响早已显现出来,国家层面正在规划和制定多项政策帮助光伏企业企稳回暖,示范区工程的颁布也一度受到了光伏巨头的热烈欢迎。
随之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国有银行的坏账问题、风控问题将会公之于众,且不说来自阿里巴巴、苏宁等门外汉的冲击,就连外资银行、民资银行的竞争都够国有商业银行喝上一壶。然而,补贴政策如何落实才是关键所在。
仅仅是偿还现有债务利息便将地方政府给羁绊住,其哪来多余钱财倾注光伏业? 银行系统:银行系统没钱!理财产品肆意发行、表外业务占比过重、市场风险极有可能失控,银行当下的生存环境已经不比当初很明显,《意见》带来的政策优势将和云南发展光伏产业的先天优势形成叠加,加速云南光伏产业的快速突围。研究显示,云南是仅次于西藏的全国第二太阳能优势省份,仅昆明每年的日照就在2400小时以上,昆明太阳能辐射年均5461兆焦/平方米,也就是说,昆明每一平方米土地一年所获取的太阳能相当于1500度电所产生的能量。云南光伏企业过冬不仅仅有资源优势,而且还有技术优势。
国际光伏级多晶硅价格在2008年达到顶点,每吨接近400万元,其利润率在500%以上,而且经常出现有价无货的局面。这位眼光独到的企业家在去年光伏严冬中却不惜重金购入光电产品的高端设备,把单晶硅硅棒的生产规模能力扩充到5000吨/每年,年切硅片将达到6000万片,这些设备满负荷运作起来,每年可以实现30亿元的产值。
夏天说,云南不但从原料、能源、生产设备和技术上占有优势,就是市场空间也占有相当优势,而国家政策是否得到真正落实,就是云南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民营企业逆势投资本就让人问号连连,而他的大手笔投资却放在了云南的一个小县城边,其原因何在?夏天的回答直指根本:云南有充足的水电发展清洁载能产业的优势资源。
光伏突围的云南优势和云师大专家看法一致的还有一批云南企业家,云南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天就是其中一个。这些设备中,单晶硅铸锭炉产能比传统的单晶硅能耗降低了8倍。
这其中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产业严重过剩、市场无序竞争,多晶硅产品市场过度依赖外需、国内应用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装备和材料发展缓慢,行业管理薄弱、国内市场环境恶劣等等。事实上,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云南光伏科研一直领先全国,直到现在,这种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依然在云南。从2005年开始,国际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开始狂飙,以民间资本为主力的国内资本开始大举进军多晶硅产业,国内多晶硅产能从不足千吨激增到近8万吨,产量也从几百吨一下子达到了4万吨的规模。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专家如此认为。
尽管国际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国内标志性的企业破产,但从欧洲强力保护本地区光伏产业就可以看出来,光伏产业的前景依然光明。短期遇冷但前景光明这一次寒冬好像特别漫长。
抓机遇谋突围促发展云南光伏企业更大的契机已经出现,7月15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在位于云县澜沧江畔的云南三奇光电科技公司厂房里,记者看到大批先进设备正在安全调试,这些设备包括了单晶炉、铸锭炉、切片机以及产品清洗、平磨等生产线,投资超过了8亿元。
扩大国内市场消费,既是中国光伏发展的核心关键,更是云南优势所在,因为云南有令人羡慕的阳光资源。业内人士表示,若该目标能最终实现,每年或将带动1000亿元市场需求,届时国内光伏行业产能的三分之一将可以靠自身消化,上下游产业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